公元218年,刘备展开了进军汉中的计划,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,他不仅在219年成功斩杀了夏侯渊配资伐,还将曹军赶出了汉中。此时的刘备集团正处于一片风光之中,形势似乎一片大好。然而,这样的风光并没有维持多久。接二连三的打击接踵而至,关羽被杀、张飞在一场冲突中横死,夷陵一战的惨败更是让蜀国遭遇了沉重打击。这些连锁反应不仅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实力,更让刘备的身体迅速垮掉,病倒在床,几乎难以自持。
深知自己时日无多的刘备,在床榻上召集了重臣们,举行了白帝城的托孤仪式。在这关键时刻,他的一句话,似乎为蜀汉的未来走向埋下了伏笔。大多数人提到白帝城托孤时,往往会联想到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,并向其说道:“若刘禅能得辅佐,你便辅佐他;若刘禅实在无能,那你便可以取而代之。” 这句话让诸葛亮深感震惊,也不禁心生恐惧,随即表态一定会尽心竭力辅佐刘禅。
展开剩余78%白帝城托孤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事件,尤其是刘备的这番话,成为了后人热议的焦点。有些人认为这体现了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深厚君臣情谊,认为这应该被视为君臣之典范;也有人认为,刘备巧妙地利用了诸葛亮的忠诚和性格,暗中激发了诸葛亮对刘禅的忠诚。更有观点认为,刘备故意借此话语来试探诸葛亮的忠诚度,担心他在自己去世后会谋反,威胁刘禅的统治。然而,事实上,无论是哪种观点,都未必全面。因为白帝城托孤的背后,除了诸葛亮配资伐,还有另一个重要人物——李严。
刘备的托孤不仅仅是托付给诸葛亮,实际上他还将刘禅交托给了李严。此时,诸葛亮担任丞相,主管政务,而李严则是中都护,掌握着军务的管理,责任可与东吴的周瑜相提并论,具有极高的权力和威望。因此,刘备临终所说的那番话,既是对诸葛亮的告诫,也同样是在对李严传递一个信号。若刘备单纯想试探诸葛亮,他完全可以在私下进行,而不必在众人面前如此明言。
根据史料记载,除了向诸葛亮提出那句话外,刘备还对自己的次子刘永说道:“我死之后,你们一定要好好侍奉诸葛亮,要待他如亲生父亲一般。”此外,刘备还特意下了一道诏书,公开表明诸葛亮的不可或缺,让所有人知道他已将蜀汉的政权和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。虽然刘备明言是将两人共同托付,但他却屡次单独提到诸葛亮,这无疑在暗示刘禅,他应当明白谁是重臣中的首位人物配资伐,同时也传达了一个讯息,李严只能居于诸葛亮之下。
那么,为什么李严在与诸葛亮共辅刘禅的情况下,依旧不能平起平坐呢?这其中其实有着蜀汉内部复杂的权力结构原因。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,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才实现了君权、政权和军权的合一,许多人之所以愿意追随刘备,很大程度上是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。然而,刘备去世后,这种个人崇拜和忠诚很可能会迅速消失,君权、政权和军权的独立性也可能会发生变化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确保蜀汉的政权稳定,刘备不得不在死前作出适当的安排,以确保刘禅能够在两位辅佐者的帮助下,稳定政权,并确保蜀汉能持续发展。
首先,刘禅作为太子继承了刘备的君权,但他年纪尚轻,缺乏足够的治理经验,根本无法支撑整个国家。刘备知道,只有两位辅佐大臣的帮助,刘禅才能渐渐成长。而这两位辅佐者的年纪都会逐渐老去,届时最终的君权自然会落到刘禅手中。其次,诸葛亮作为丞相,掌握了蜀汉最重要的政治职务,且是刘备的忠实元老,他无疑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。因此,在选择辅佐者时,刘备首先考虑的便是诸葛亮。而当刘备向诸葛亮提出那番话时,诸葛亮的忠诚与决心打动了刘备,也因此自然承担了政权的重任。
至于军事方面,刘备则将军权交给了李严,毕竟他在军事上非常有才能,但刘备特别指出,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过程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,这意味着军事事务必须受到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。这一安排,堪称刘备在临终前最周全的考量。
然而,也有人质疑,既然刘备如此信任诸葛亮,为什么不将一切交给他,为什么还要让李严参与其中呢?其实,蜀汉的内部权力分为荆州派与益州派两大阵营,而诸葛亮与李严分别代表了这两股势力。由于刘备晚才占领益州,并且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稳定汉中政权,益州派的实力远不如已经发展成熟的荆州派。如果让这种不平衡继续发展下去,荆州派势必会垄断朝政。因此,刘备的目的是让诸葛亮与李严相互制衡,避免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强大,以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。
尽管刘备为刘禅安排的计划充满远见,且诸葛亮确实忠诚地辅佐刘禅,但在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未能完全遵循刘备的初衷。他在光复汉室的宏大梦想中迷失了自己,逐渐将李严的军权削弱,最终亲自掌握了大部分的军事指挥权。尽管如此,蜀汉的北伐依然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,反而不断消耗国家的资源。最终,蜀汉在诸葛亮死后,陷入了无法修复的困境,成为了第一支走向灭亡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俊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