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往洛阳的路上,刘禅的心情异常复杂。他的脑海中浮现了许多往事,父亲刘备曾经说过的“匡扶汉室”之言,仍然历历在目。那时的父亲,气吞万里如日中天,是他年幼时最崇敬的英雄。刘禅不禁回想起那段时光,年少的自己仰视着父亲拉伯配资,心中充满了敬仰和憧憬。
他又想起了丞相诸葛亮写给他的《出师表》,表中所言事事为国,忠心耿耿。他曾笑话丞相竟然不小心将水洒在了表上,直到看到其中写的“临表涕零”,才猛然觉悟,深感丞相为国心切,至诚至真。
他的思绪又回到了自己儿子的身上。记得当初当他得知蜀国即将投降时,儿子为此悲痛欲绝,一连哭泣了好几天,最终和妻子一同选择自尽。刘禅一阵惋惜,这一幕至今让他心头难以释怀。
展开剩余84%当他再度睁开眼睛,目光落在了邓艾的背影上……他的心中百感交集。
刘禅生于公元207年,母亲甘夫人是刘备的妾。据传,她在某一夜梦中吞下北斗星,因此怀孕生下了刘禅,小名便是“阿斗”。这段历史,如今大家通过《三国演义》等作品耳熟能详——记得刘备在长坂坡失利,赵子龙单枪匹马救下阿斗的英勇事迹,至今仍让人感动。
然而,《魏略》却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说法:当年刘备在长坂坡败退,与刘禅走失,小阿斗在混乱中随人群奔逃,结果被一伙人贩子抓走,险些被卖作奴隶。幸好,一位名叫刘括的好心人收养了他,成为了他的养父。刘括深爱刘禅,把他抚养成了青年,而刘禅始终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刘备。
当年,刘备攻下益州后,派遣一位姓简的邻居将军前往汉中,找到了刘禅。刘备再度见到已成青年的刘禅,心中激动不已,立即立他为王储,誓言要扶持这个儿子复兴汉室。
《魏略》成书的时间较早,虽没有《三国志》那么广为流传,但其历史记载仍然具备一定的可信度。尽管如此,刘禅的童年并不幸福。也许正是因为早年的这些波折,使得他对安定的渴望变得尤为强烈,而这种渴望也深刻影响了他之后的决策。
公元223年春,刘备临终时托孤给了诸葛亮,在白帝城他对刘禅说:“你以后与丞相共事,要把他当做父亲看待。” 刘禅继位后,确实如此,凡事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,对于公文不过是签字批准。他深知,诸葛亮才德出众,自己若有任何建议,相父早已周详考虑过。
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,部分源自父亲的教训。刘备当年因不听群臣劝告,愤然举兵讨伐吴国,为关羽复仇,结果被陆逊击退拉伯配资,病死在白帝城。与父亲不同,刘禅知道自己的局限,选择完全依赖诸葛亮治理蜀汉。无论是平定南蛮叛乱,还是五次北伐,刘禅都无条件支持,甚至将大权交给诸葛亮。
然而,尽管诸葛亮多次北伐,最终却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宏愿。诸葛亮终因病重,在五丈原辞世,蜀汉的命运再次进入了一个难以掌控的局面。
此时,刘禅尽力坚守蜀国约三十年,在魏国和吴国的双重威胁下,他没有轻易屈服。期间,他大赦天下十次,指挥姜维北伐十一回,并平定了多次内部叛乱。尽管如此,蜀国的命运最终因一位名叫黄皓的小人而发生了转折。
黄皓一度成为刘禅身边的“相父”,取代了诸葛亮的位置。刘禅原本可以依靠身边的宰相和将领们,但他却被宦官黄皓所迷惑。虽然黄皓完全缺乏才能,但刘禅认为,他应该不至于有害。
姜维见到黄皓越发肆无忌惮,便上书建议将其除去,但刘禅未听劝告,甚至笑称:“他不过是个太监,怎会对朝廷有害?”姜维无奈之下,只能退而避开,去沓中种田。
一年后,姜维听闻钟会正在关中集结兵力,急忙上书刘禅准备防备。然而,黄皓却信口雌黄,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。刘禅不以为然,没做任何应对。结果,钟会和邓艾的军队悄然向蜀国进发,姜维竭力抵挡,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挡邓艾偷渡阴平,直逼成都。
在成都,刘禅派诸葛瞻领兵阻挡敌军,但诸葛瞻终究没能保住蜀汉的最后一线希望。在蜀国局势日益危急时,刘禅召开了紧急会议,群臣大多建议撤退或投降,但谯周坚决认为投降是最合适的选择。最终,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,带着家人和大臣,带着手铐前往邓艾大营,恳求给他们一条生路。
在前往洛阳的路上,刘禅心情复杂。他回忆起童年那些充满苦难的日子,父母失散、被卖作奴隶,直到得到养父刘括的收养,他才得以幸免于难。他想,安定,真的那么难吗?
刘禅凝视着邓艾的背影,阳光洒在邓艾身上,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光环。那一刻,邓艾似乎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般可怕,反而像是引领他走向安稳生活的引路人。
但他深知,自己已无反抗之力,在司马昭的控制下,若有任何不满言辞,必定会受到魏国的镇压。于是,刘禅一切顺从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俊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