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有句俗话: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。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性,还揭示了成为一位将领的艰难与不易。在历史上,想要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将军,必须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战斗,积累足够的功勋才能有机会获得重用。然而,有一个人物打破了这一常规信康配资,一战成名,迅速崭露头角。他便是汉朝的冠军侯——霍去病。
霍去病凭借着一次决定性的战斗,迅速脱颖而出,立下赫赫战功,成为了汉武帝的得力助手和亲信。他年少成名,不仅智勇双全,而且能屡次为国家出征,屡屡立下奇功。然而,在一次出征时,霍去病竟然拒绝了汉武帝送来的十车肉,甚至将肉封存起来,直到肉臭为止,宁可让肉腐烂也不给士兵分一口。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士兵的怨言,大家纷纷将霍去病与舅舅卫青作比较,觉得他比卫青更加疏远士兵。然而,这一行为背后却隐藏着霍去病的深思熟虑与远见卓识。
展开剩余76%多年后,霍去病的这一决定才显现出它的高明之处。历代帝王往往无情,许多将领即使在沙场上立下赫赫战功,最终也难逃帝王的猜忌,最终死于宫廷斗争之中。而霍去病却凭借着自己深思熟虑的举措,成功避免了这一命运,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。
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,父亲是卫少儿与霍仲儒的私生子。由于他的母亲卫子夫是皇后,而大将军卫青又是他的舅舅,霍去病自小便备受汉武帝的宠爱。据说,霍去病这个名字便是汉武帝亲自所赐。传说汉武帝曾一度生病,卧床不起,然而在听到霍去病的哭声后,他的病竟奇迹般地痊愈。因此,汉武帝便为他起名“去病”,意寓去除病痛。从那时起,霍去病便得到了汉武帝的特别关照与培养。
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汉武帝的充分认可,18岁时他便被任命为剽姚校尉,第一次随舅舅卫青征讨匈奴。那次出征,霍去病表现得极为出色,他带领800精锐骑兵击败了匈奴军,取得了战功显赫的成绩,一举斩获敌军首领二千二十八级,包括匈奴的重要人物,如王侯将相,甚至包括单于的祖父辈人物若侯产,也死于霍去病的手中。由于此战的辉煌成果,汉武帝便封霍去病为冠军侯,且仅仅三年后,他便与卫青平起平坐,成为举足轻重的军事人物。
元狩四年,霍去病与卫青分别率领五万骑兵出征,深入漠北,试图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。这场战役成为了霍去病人生中的巅峰之战。霍去病亲自与匈奴左贤王部激战,最终成功俘虏匈奴的屯头王、韩王等三位王公贵族,并将战利品一路追击至狼胥山。在狼胥山举行封祭地禅礼后,他继续东进,直到如今的贝加尔湖,匈奴的实力也因此大大削弱。霍去病的这次胜利为他赢得了大司马的高职,并逐渐取代了卫青的位置。霍去病也因此成了当时的军事栋梁,他的封狼居胥成为了许多武将一生的追求。
然而,这时的霍去病,开始显得有些骄傲和傲慢,他不像舅舅卫青那样与士兵同甘共苦。记得有一次出征时,汉武帝特意送了他十车肉,并特别声明这十车肉只送给他一个人。霍去病接过这份犒赏后,却将肉封存,直到腐烂也没有分给士兵一口。士兵们对此十分不满,纷纷指责霍去病不体恤士兵,觉得他比卫青更加疏远。而当汉武帝得知此事后,他并没有批评霍去病不关心士兵,反而在他凯旋归来时给予了重赏。那么,霍去病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呢?
首先,外出征战时,士兵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许多人甚至面临着吃不饱的情况。如果霍去病把肉分给士兵,可能会因为储存不当而引发一些健康问题,甚至使得士兵们因此不能继续作战。更重要的是,霍去病深知汉武帝送肉一事的真正用意,皇帝通过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试探他是否心生权臣之心。如果霍去病分肉给士兵,那就给了汉武帝借口怀疑他有谋反之心。为了避免给皇帝留下不必要的疑虑,霍去病决定将肉封存,保护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。时光流逝,霍去病的这一高明之举,在多年后才显现出它的智慧和远见。
多年来,霍去病的做法最终保全了霍家和他的家族。当一场巫蛊之祸爆发时,许多名将和权贵都因参与其中而遭到满门抄斩,卫青家族也因功高震主而遭到连累,甚至连九族都被诛杀。然而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霍去病的家族竟未受到丝毫牵连。他作为卫青家族的一员,竟能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安然无恙,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当年未曾让汉武帝生疑的远见卓识。霍去病临终前,更是将刘弗陵托付给自己的弟弟霍光,这样的安排无疑显示了霍去病在政治博弈中的智慧,他的忠诚与谨慎,也为他的家族带来了长久的繁荣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俊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